今年以来,安义县公安局立足长效管理、摸清底数、落实管控“三个维度”,集中时间、警力、精力,全面推进吸毒人员管控工作,细化工作措施,持续综合发力,有力推进了禁毒基层基础工作,全县涉毒警情下降18.2%,吸毒人员复吸率明显下降,高风险级吸毒人员数大幅减少。 一、制定长效机制,推进常态管控。为实现吸毒人员管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吸毒人员管控工作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一是最优力量抓保障。争取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禁毒工作的投入,县级6·26服务中心和社区戒毒站等基础设施启动新一轮的提升改造工作,并按照30:1的比例足额配备禁毒社工,拨付了58.7万元专款用于禁毒工作,多次组织禁毒社工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活动,从全维度、全方面加强工作保障。二是最实举措抓管理。县禁毒办对历年和近期吸毒人员管控工作进行小结,挖掘成功经验,查摆缺点不足,分析原因,反复集中探讨,充分结合安义实际,征询各地和成员单位意见,形成《安义县吸毒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和“闭环管控”体系。三是最严制度抓落实。建立周联系、月会商、季考核机制,一周一抽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评,确保吸毒人员有人管、有人盯、有人帮。对吸毒人员管控不力的地方和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由禁毒委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压紧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行业责任,确保全县吸毒人员管控工作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运行。 二、开展专项行动,精准排查底数。针对全县吸毒人员基数不全、人员分散、多在外地的特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排查、大走访”专项行动,全力夯实禁毒基础工作。一是“面对面”清理。由禁毒大队全程业务指导,各派出所会同属地社区或村组,与全县在册的609名吸毒人员一一见面,将吸毒人员的谈话记录、尿检情况、活动轨迹、现实表现、评估等级等基础信息逐人逐项逐条及时录入相关管控平台,随时动态更新,有效维护了信息的鲜活度。二是“点对点”建档。在完善模块平台信息的同时,对全体吸毒人员的原始档案全员进行补充、更正、修订。一般吸毒人员形成“一人两表”,社戒社康人员做到“一人一册”。目前全局共完善档卡1224份,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数据每月一更新。三是“实打实”检测。强化全动态跟踪,对吸毒人员进行做到应检尽检,每月一排查,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倾向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把各类风险隐患疏导在早、化解在小,目前核查吸毒人员1000余人,毛发检测301人,尿检240人次。 三、线上线下联动,落实分类管控。努力打造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吸毒人员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工作机制。一是创新管控工作机制。把吸毒人员实行分色管理、分级服务,结合吸毒人员精神状态、肇事肇祸危险程度,逐一进行评估,分为极端、高、中、低风险,实行红、橙、蓝、绿四色预警。强化吸毒人员从出强戒所到社区戒毒再到社区康复的无缝隙衔接机制,实现对吸毒人员的有效闭环管理。同时,健全社会面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照管制度,落实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见面提醒和吸毒检测工作,对有驾照且在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54名中高风险人员提请交管部门注销其驾驶证,消除社会隐患。二是筛查确定管控等级。将吸毒人员信息录入“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重点人员管控平台”,综合运用疫情防控等数据资源,进行信息比对,深度研判,时时筛查比对,及时掌握社会面吸毒人员底数现状,逐人落实分级分类管控。锁定高危人员3名,确定中风险级人员48名、低风险级人员561名,分别针对性落实分级管控措施,确保人人被管控、管控有等级,漏管失控得到有效控制。三是精准落实管控措施。监督指导各镇、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常态化运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达到100%以上,2017年以来,始终保持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零”发生。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生活困难人员办理低保或失业人员保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帮助,累计帮助救助10余人,协助落实就业7人,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戒毒社会管理格局,有效提升对吸毒人员的管控和矫治能力,社会面戒毒康复人员保持“零”脱失。